6月3日,三亚市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称,2日凌晨,游客步行回酒店途中被不明物咬伤并流血,回酒店简单消毒并处理伤口后,于1:05到达三亚中心医院,自述因“不明生物咬伤后恶心呕吐右下肢麻木1小时”来院就诊,后转至某战区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两家医院相关病历资料已被封存,正联合省级专家组开展调查。 6月7日,潮新闻记者走进蛇村,对话当地养蛇领军人,了解村民与蛇的故事,以及养殖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探讨人与蛇应该如何“和平共处”。 “我1977年前后开始养蛇,已经养了几十年了。”杨洪昌告诉记者,子思桥养殖的蛇主要是药用,有箱体养殖,也有仿生态养殖、温室养殖等等。 水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海良介绍,现在子思桥养蛇的农户比2000年高峰期时少得多。“目前大概有40多户,养的蛇有上百万条”。 他表示,一方面是因为蛇的资源比以前少,另一方面则是养殖比以前更规范严谨,有不少新规。“比如和居民区要有多少距离,有些毒蛇不像以前一样能养在家里,需要规划专门的养殖区域。” 杨洪昌也表示,相较以前,现在有很多养殖标准,比如除了取蛇毒之外,不建议养殖人近距离接触蛇,不要用手去触摸毒蛇。“通过规范标准化养殖,现在被蛇咬伤的很少。” “20世纪90年代,村里曾经有人因被蛇咬而去世。”沈海良告诉记者,那时候年代早,村民意识单薄,就自己用草药敷了一下,也没去打血清。现在大家意识都提高了,对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德清蛇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着眼镜蛇、蟒蛇、王锦蛇等活体蛇。博物馆外的仿生态养殖区,资深养殖人用工具将不同种类的蛇放入单独区域。 杨洪昌告诉记者,除了眼镜王蛇等少数几种,大多数蛇类都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去野外一定要做好防护,穿比较厚的高帮鞋子,不然一不小心踩到蛇,蛇觉得痛了就会反过来咬你。一旦被蛇追,可以往地势高的山坡上跑,因为蛇上扑的速度相对较慢。” 他表示,被蛇咬了可用大量水冲洗,冲两三分钟,血液流出也会把毒液带出,对身体的伤害也少。然后再及时去医院就诊,打相应的抗蛇毒血清。 “现在全世界的抗蛇毒血清,有70%的原料都是来自我们子思桥。”杨洪昌表示,如果到泰国去被眼镜蛇咬到了,用的抗蛇毒血清可能也是我们中国产的,因为我们的血清已经出口到全世界了。 目前,杨洪昌的莫干山蛇类实业有限公司已与浙江大学签订项目协议,围绕珍稀蛇类人工繁育与生物制品开发进行研究,以期解决珍稀蛇类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难题,并研制开发高附加值的蛇类生化用品等。 “对于蛇类,我们要理性看待。除了有害的一方面之外,也可以利用好它有用的方面。现在科技不断在发展,我们要把有害的东西转化为有利的东西。”杨洪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