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黄晓明做到了让角色落地,交出了一个处于真实困顿中的血肉之人,引我丝滑入戏。《潜渊》开播即爆,刷新了2025卫视剧集实时收视记录,大家都说黄晓明这次是杀回了谍战剧赛道,权威!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杀回,不如说是新启,不是靠复刻过往角色的回忆杀与模式化,反而带着全新的质感与厚度。不仅让梁朔活了过来,更让我们重新看见演员黄晓明。 这是极度克制下突然泄气的不受控,是重大创伤前才会出现的生理失控,也是这场戏最痛的一瞬,给这段表演注入了真实的层次感。 眼中炸开的悲伤与愤怒是为人子的本能,假意下跪是作为棋子的妥协,暴起反击的眼角抽搐泄出他作为人的血性……一连串的转变又狠又顺,我仿佛触到了角色的真实骨血。 这几场戏都围绕梁朔的情绪战场展开,黄晓明把持续紧绷的自我拉扯压进细微的肢体反应里,藏在眼神、呼吸、眉宇的收缩中,让我们不自觉跟着他体会、紧张。 去年,我在上影节看了《阳光俱乐部》,深深记住了这个让黄晓明拿下金爵奖影帝的角色——吴优。相信电影择日上映后,会有更多人和我一样大吃一惊。 戏中吴优在知道母亲患癌后,有很多表达痛苦和无力的方式,黄晓明选择了一个最出人意料但也最贴近角色的演绎——笑着给母亲喂蛋糕,因为这类人群的本能往往走在情绪之前。 还有结尾那段抱着两只鸡,大步往前走的戏,谈不上什么人物弧光,黄晓明用坚定而朴实的脚步走出了“Don'tWorry,BeHappy”的姿态,在我脑海中定格许久。 本想对比两个角色聊聊黄晓明的具体演法,但看着看着就放弃了——我已经被角色的生命经历吸引,沉入到故事之中,意识不到技巧,也忘了演员的存在。 我越来越理解黄晓明说自己想成为“表演领域的橡皮人”是什么意思,是能为角色增重又暴瘦,是敢于挑战不同角色类型,更是演员的高阶形态: 一路走来,他的每个角色,每次尝试都在证明“黄晓明会演戏,演不同的戏”,如他所说,着魔似的想要在人生喜爱的事业上不断突破自己—— 《无问西东》中饰演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的大学生陈鹏,41岁的黄晓明竟能做到目光澄澈,青春逼人,给出了很多场含蓄的情感戏,有种来自过去的浪漫与坦诚。 这些角色拼凑起来,会发现黄晓明越来越少为自己解释,而是让角色承认和靠近真实的自己,也下意识地借助角色的视角来反观自我。 就像《潜行者》这场看着战友牺牲却无能为力的生离死别戏,不是撕裂式演法,而是一点点把哀伤又苦楚的心痛渗出来,让我跟着哽咽。 但当我深入故事,被人物的命运带着走,我才发现他已经不是在向外界证明什么,而是笃定演出一个自己认定的生命状态,纯粹地享受表演这件事。 从表演到选角思路都能看见他的变化与豁达,从早期的突破自己、拓展戏路,到如今更在意角色的内心,挖出设定背后的真实情感。 颠覆性的形象背后,不是“扮丑求转型”,而是黄晓明对角色的理解和在慈善机构的真实见闻,他发现很多智力障碍人士对甜食毫无抵抗力。 他的记忆如空中楼阁,但身上仍保留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痕迹,比如他失忆时,时常攥着与自己身份有关的钥匙,这是线索,也是执念,更显出他的人味。 追剧时我一直在等梁朔恢复记忆的那一刻,那场戏黄晓明却没有选择“惊觉”,而是在郑重地念出自己地下党工作者代号的那一刻,眼神光一亮,“信仰”这个词有了重量。 如今,他的语气、气息、眼神都更沉稳、游刃有余,能反将塑料兄弟一军,也能威胁制衡自己的军统老师——无需画外音注解,是完全体“梁朔”在黄晓明体内浮现了出来。 他从学会共情到敢于判断,情绪和技艺都更沉着、收放自如,在演得动情的基础上进化得演得真实且精准,将自己清空,彻底交给人物。 从一个个角色中起伏、淬炼,黄晓明不仅演技更稳,作为一个人也更通透,一路走来的舆论被他沉淀成自我的底色,塑造了他更有分寸感的表演。 成东青的这句“你掉进水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待在水里不动。你只有不停地游,往前游,才有可能爬出来”曾鼓舞过我,也是黄晓明迷茫期的指路明灯。 演员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黄晓明有过低谷,也有过自省,好在他一直在往前游,不是为了自我的脱身,而是为了让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站稳脚跟,立足上岸。 说来也妙,我们是看着黄晓明的作品长大的观众,没想到他也在不断打破、重塑自己,进化成如今这个更内化、清醒、愈演愈明的形态。 如果说听劝是黄晓明本明的美德,那么持续进化、不惧推翻过往、不忘对表演的热爱与耐心,才是演员黄晓明真正稀缺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