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一家景区推出全新漂流项目,与以往在九曲十八弯的湍急河道上主打刺激尖叫风格的急速飞驰体验截然不同的是,这个漂流项目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河道舒缓,水流平稳,而且游客连漂流筏都不用,只需要穿着救生衣躺着水里,随着慢悠悠的河水静悄悄地漂走即可,有种“当浮尸的平静感”,在又菜又爱玩的年轻人中瞬间爆火。 不同于传统蹦极项目从百米高空一跃而下的惊险刺激,“窝囊废蹦极”高度仅有20米,跳下去之后龟速下降,有种让菜鸟瞬间勇气爆棚感觉“我又行了”的豪迈感。 熟悉劲旅君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典型的大体重者,这些年受困于身体原因,漂流也好,蹦极也罢,基本上所有年轻人热衷的旅行极限项目都无缘参与。 尝试去登山,结果爬几步就喘成狗,一趟泰山下来,两条腿差点报废;尝试去游泳,这么多年就学会个狗刨,还是不会换气的那种;尝试去骑行,全套装备买齐后,一趟中距离的行程,骑一半,货拉拉回…… 劲旅君还曾跟风过各类网红玩法,飞盘、浆板、冲浪、匹克球、冰壶,的确挺好玩的,但就是感觉自己着实没啥天赋,玩玩可以,再想精进就有点难了。 也曾想着当一个旅行博主,全球各地飞,看不一样的风景,拍最美丽的视频,写房琪式的旅行笔记。这些年因为工作,的确去了很多国家的很多城市,但就是学不像身边的旅行博主们,可以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拍个不停,感觉到处都是拍不完的素材。 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在旅行中自我和解,当他们发现,自己本质上就是一个普通人之后,开始学着拒绝精神内耗,尝试成为一个“旅行窝囊废”。 当下,中国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悄然改变,中国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有助于实现个人成就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新常态下,中国消费者个人消费意向与整体消费意愿之间的关联度正在减弱。中国消费者在作出消费决策时,越来越多基于自身个人价值,包括个人资产价值、情绪价值等。 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18~25岁的Z世代)的消费信心依然是最强的。与此同时,旅游消费依然是他们最愿意增加消费预算的领域之一。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正在将烟酒、家用/消费电器上的预算转投到旅游方面。 过往这几年,大肆流行的反向旅游、县城旅游、跟着演唱会去旅游、特种兵式旅游;去淄博吃烧烤、去山西看古建、去哈尔滨玩冰雪以及去江苏看苏超;再到最近爆火的“窝囊废蹦极”和“窝囊废漂流”,都是中国年轻人这种新旅游消费观念的集中体现。 最近还有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曾经让每个人闻之热血沸腾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却开始越来越让中国年轻人沉默,不是他们丧失了血性与斗志,而是他们发现,与其天天喊着为这为那的空口号,不如踏踏实实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只有自己越来越好,才能真正对得起天地生民,往圣万世。 从“旅行窝囊废”到消费服务于实现个人成就,这一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年轻人对当下大经济环境与个人现状愈发清醒的认知。 《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显示,在历经数年信心受挫、消费意愿低迷的艰难时期后,中国消费者开始走出低谷,迈入一个接受并适应新常态的时期。 即便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最有信心与最乐观的Z世代们也开始在作出消费决策时,越来越多基于自身跟人资产价值或收入等硬性因素,而非信心水平等软性因素。 与以往听到此类消息的欢呼雀跃不同,这一次中国年轻人非常冷静,他们相信国家在“涨工资”方面的决心,但更在乎的是,自己实打实的收入到底什么时候能够有明显的提升,哪怕只是象征性地提升。 我们再说回旅游消费,当中国年轻人消费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在意自我价值实现时,“窝囊废蹦极”“窝囊废漂流”这类的旅游产品必然会越来越多,这也给旅游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或许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去创新,也不需要砸很多钱去投新项目,只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当下年轻人的深层次需求,就能够开发出爆款产品。 大家是否注意到,今年以来,有一类低成本景区新玩法有爆火迹象,那就是景区NPC扮演与体验,去原始森林当野人、到抗日神剧当鬼子、在宁古塔当流放犯……被很多人调侃为是一种“合情合理合法的发疯体验”,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旅行窝囊废”式体验呢。 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和劲旅君一样的“旅行窝囊废”或许正在成为新主流,期待有更多符合我们的旅行产品、玩法和服务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