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5日,为期三天的七国集团(G7)峰会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纳纳斯基拉开帷幕。在全球贸易形势紧张、地区冲突持续等背景下,G7本就面临艰巨挑战,而中东局势骤然升级又增添新变数。 今年由加拿大担任G7轮值主席国。6月15日,前来参会的G7领导人相继抵达。他们分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英国首相斯塔默、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日本首相石破茂。欧盟领导人也一如既往作为“常驻嘉宾”参会。 近年来,G7也开始邀请非成员国领导人参会,今年有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墨西哥、南非、乌克兰领导人。还有一些国际组织领导人受邀参会,包括北约秘书长吕特等。 今年还恰逢G7的前身创立50周年。1975年11月,为走出“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法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六国领导人在巴黎郊外召开最高级经济会议,确立了旨在协调各国政策、振兴经济发展的年度首脑会晤机制。 也许是意识到G7再也经不起折腾,本次峰会东道主——加拿大总理卡尼原先设置了一系列不那么敏感的议题,涉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全球经济稳定与增长、数字化转型等。 尽管峰会在风景如画的卡纳纳斯基召开,却难逃阴影笼罩。从表象看,峰会召开前夕,加拿大部分地区野火肆虐,会场可能面临火情和烟尘威胁。 一来,近年来G7成员国政坛更迭频繁。与去年出席G7峰会的阵容相比,舞台上仅留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其余五个国家的领导人均已换人。 “在法国,在欧盟,每个人都认为格陵兰岛是不能卖的,不能被拿走的。”马克龙说,“格陵兰岛的情况显然给所有欧洲人敲响了警钟。” 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首次前往加拿大、首次亮相国际舞台,美国的小伙伴们焦急地注视着他是想挑起战斗,还是表现得像个政治家,以赢得国内选民的支持。 俄乌冲突方面,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绕过乌克兰和欧洲国家与俄罗斯单独接触,高调斡旋迟迟未能取得成果,逐渐丧失耐心。 中东局势方面,加沙战火未歇,以色列与伊朗的矛盾骤然升级。自6月13日凌晨以来,双方持续展开隔空交火。与此同时,伊朗明确表态拒绝恢复同美国的谈判。 事发突然,似乎令各国领导人措手不及,G7内部分歧也暴露于公众视野。比如,作为以色列的坚定盟友,特朗普称赞以色列“做得好”,同时称伊朗和以色列应该达成协议。 在此次峰会上,如何应对行为不可预测的特朗普成为各国领导人面临的艰难考验,尤其是对东道主、加拿大新总理卡尼来说。 加方有所准备。比如,除了6月16日开始的工作会议,此次峰会还安排了一系列双边会谈,尤其是与特朗普的双边会谈。众所周知,特朗普更喜欢双边交易,而不是建立多边共识。 此外,在G7内部分歧严重的背景下,加拿大政府官员透露,卡尼将放弃在峰会结束时发表联合公报的惯例,可能取而代之的是“根据特定议题发表简短声明”。 微妙的是,G7峰会上一次未能发表联合声明是在2018年。当时,东道主也是加拿大,峰会也发生在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在不欢而散后,特朗普愤然早退,并在回国飞机上撤回对峰会公报的支持,特朗普还痛批加拿大时任总理特鲁多。 有舆论猜测,今年的情况可能会比7年前好一些。这一次,加拿大方面或将安排卡纳纳斯基高尔夫俱乐部一站,此举被视为讨特朗普开心。 也有观点认为,在各种小心谨慎的背后,掩藏着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鉴于特朗普的明显蔑视,这些年度聚会是否还值得?接下来,北约峰会将于6月24日和25日在荷兰举行。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欧洲、俄罗斯和欧亚项目主任马克斯·伯格曼认为,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首次亮相国际舞台将提供一些初步线索,以表明他是否还有兴趣与盟友合作解决共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