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到今年1月初,那时候接到老板晓冬总的“brief”:“今年6月份在上海的年度盛典上,咱时装组要负责办一场时装秀。”微信还没读完,作为平时就使命必达的我,嘴上凭直觉回答着“没问题”,心里却打着鼓:“我们这些时装编辑,虽然每天都以一顶十:对,咱在拍摄封面或时装大片的时候经常是创意是制片是造型师是场务还是万能工具人,但咱整个时装组的编辑们却从来没从0开始办过一场秀啊!” 时尚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行业,这也是一直推动我们编辑多苦多累都在努力工作的动力,毕竟,谁不想自己的梦想成真呢? 后来的我们,真的是从“0”开始打造这一场秀,小到秀场后台的一个衣服架子都需要去采购或者租赁;抑或是做一张彩排证件(因为到彩排前一天,发现场地需要办理统一证件才能入内彩排,于是迅速远程跟美术总监迟迟设计了一款彩排工作证);跟秀导从零开始学习走秀;了解什么叫作intro(原来是指编曲的前奏),还有什么叫作环音;还有就是后台插电要走电费需要算在预算里,这些一切的一切;还有继续彩排商量修改,这些一场秀需要具备的时间积累和细节修改,所有都拼凑在一起,才能叫作一场时装秀(这里我省略的是我们时装编辑最擅长的视觉与造型,而在做这场秀之前,我们只做到了这些)。 对,没错,加上1位实习生Rong,“疯狂时装组”一共5个人:我,Lillian Liu、家汉、晓雪,我们还有1位编辑蒲安去增援了新媒体盛典物料筹备组(虽然在后来的2个月里,我很后悔,但是想想新媒体同事们也不容易)。 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在心里默默嘀咕:虽然没办过秀,但咱从业以来看过多少国际时装秀……不论何时呢,心理建设必须有,咱干这份职业不就是因为它永远充满着无限的未知与无限的可能吗? 心里纵使有万般顾虑,每每到编辑们面前召开讨论会的时候,咱也不能认怂,照例说着鼓励的让大家沸腾的话(其实你们不知道我的压力,我也不想告诉你们,因为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只要我们可以想得到并加以努力,就一定能做好)。 于是,在经过时装组各位编辑们3次腾讯会议的讨论后,在农历新年的第一次大秀沟通大会会议上,我代表时装组给晓冬总讲述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大秀五幕创意——“影、绣、瓷、潮、艺”,它们是我在会前的一个深夜里敲打进ppt里的文字,我从来没有想过,就是这几个字最后指引着我们的时装大秀,同时这场大秀可以登上上海展览中心的舞台,就是这几个字,在展现给领导们之后的未来的5个月里,指引着我们疯狂时装team找到秀的方向与风格。 赶紧进行人员布阵,我来负责整场秀的所有策划方向——创意与视觉形象造型、对接导演、秀导、视频音频等等等等,做大家的“导航”;Lillian和家汉负责带领时装统筹与时装助理们跟50个时装品牌沟通选品,打造服装造型,同时沟通模特、妆发、制片等等细节;晓雪负责对接非遗老师的作品沟通、方锦龙老师以及其他走秀相关演出艺人团队的沟通(相当于我们team的艺人统筹);而至于我们的实习生Rong,也是被我cue得最多的,RongRongRong——负责盛典当天在门口发放90多个品牌嘉宾的证件、沟通部分非遗学生作品、会议纪要、修改ppt,哪里需要去哪里补齐,当然,在最后的倒数1个月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哪里需要哪里补齐,在这里还要感谢一下《时尚先生fine》的包志勇,在我们在上海工作的一周里,给予时装组最稳定的支持,与我们并肩作战。 当然,最要感谢的还是晓冬总——信任并给予我们时装组这样一个好的机会,每次认真严谨地指导我们,使大秀的每一个细节都近乎完美。在这样一个新的挑战里,编辑们都学会战胜自己,并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与自我的肯定。 “影、绣、瓷、潮、艺”这短短的五个字,并不能代表对新中式设计的完美诠释,却代表了在时尚杂志社工作了16年的我的一次升华;代表了时装组的编辑们对中国时尚的致敬。我们拿出最大的热情呈现给业界呈现给上海,呈现给中国——什么才是万象美好的新中式风尚秀。 疯狂的几个月里,从最开始的无数次初始会议,再到最后冲刺的1个月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4天,这一场从“0”到“100”的视觉盛宴,完成之后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时装组在毫无经验可取的情况下,完成了大家的第一场办秀初体验。本次大秀集合了歌舞表演、乐器演奏、时装走秀三部分内容,将秀场变成了三维一体式的体验空间,让runway不单单只局限在模特走秀上,把表演和服装展示融为一体,丰富视觉和感官。大家都开玩笑说:“办完这场,我们真的可以承接央视春晚了!”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带装彩排,我坐在台下,清楚地看到模特是如何走队形,气势磅礴的样子让我瞬间有了自豪感。虽然因为服装穿着错误,抑或是鞋子不好走台阶等等问题,导致几位模特没有来得及换装上台展示,但彩排结束后,我们迅速调整问题,总结彩排经验,每一环都紧密相连,每一环的缺一不可,这也是我们最后能顺利演出的关键所在。 精彩表演的背后,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台上那25分钟的走秀呈现,是我们整个team将近半年的规划与付出。所以想对大家说,没有什么是一念之间就可以完成的,每一个成果的背后都有很多人为之付出努力,愿大家都能抱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一切。 我认为的新中式不是刻意地为了打造新中式风格而装扮成什么样子,而是不经意间流露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一条装饰着小葫芦的手链、一件带盘口的外套、一条带刺绣纹样的长裙等,每一件有着中式感觉的单品出现在或者搭配在日常造型里,都是一种新中式的表达,因为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虽然这将近一个月的秀前准备工作,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体验了把“超长”待机的工作时长。每天2~3个会议的参加,每个人不同分工的协作,但是在大秀终于圆满落幕的时候,还是想感叹一句:“一切都值了!” 年初在接到领导通知,时装组小伙伴要共同配合完成一场非遗时装秀的时候,起初我是很激动的,因为是人生第一次参与100套造型的大秀,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逐渐迷茫,一个有着丰富拍摄经验和品牌资源的时装编辑,操刀了无数封面和时装故事的造型师,在面对这么庞大的一个时装秀的时候,却无从下手。如何推进?如何筛选品牌?如何组建团队?种种难题接踵而至。 渐渐地,时装组小伙伴进行了多次的探讨,从主题和创意的落地,再到服装的筛选,逐渐清晰。直至大秀前都在团队作战,日日夜夜,点点滴滴,都在脑海。当真正操刀的那一刻,才知道之前的工作经验只能辅助自己的勇气,而所有的工作都是一项新的挑战。选角、搭配、定妆、彩排,我们用坚定的意志筑起了一道墙,各个部门的配合让我们可以有序进行。有幸的是,所有团队,包含制片、妆发、摄影、场务、裁缝等都是我们多年来共同进步的合作团队,是他们的信任和鼓励,让我们遇强则强。 大秀在即,我们的秀场后台的布置,服装助理们的培训以及穿衣工的辅助,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0多位穿衣工从最初的混乱局面再到最终的井然有序,都离不开团队小伙伴的督促和引导。从第一次彩排有6套造型因为穿着失误没有上台,再到正式走秀时候的完美展现,都是所有工作人员多个日日夜夜训练有素的成果。 “天啊!我真的很难干!”这是我职业生涯里做的工种最多的一次了!我们的大秀分为“影,绣,瓷,潮,艺”五大主题,“影”的部分被设定为与传统非遗相关,从前期沟通非遗老师们与时装共创,有顺利,有坎坷,有惊喜,也有被误认为我们是骗子,“救命!我还要证明我们是在认真地搞大秀”。在此也要特别感谢非遗剪纸传承人杨钺老师,非遗纸艺伞传承人刘伟学老师,非遗绒花传承人梅绮老师,老师们不仅守住传承并不断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我们不谋而合。再说说这次最紧张的工种:与表演嘉宾对接,现在回想前期对接物料,行程,沟通合同,接待彩排,这些相比盛典当天现场安排表演嘉宾的各种各就各位真是太easy了!跟导演组确定表演嘉宾后台备场时间、台口后,站在艺人休息室门口,手机紧紧握在手里看着时间,生怕错过一分一秒!当时只有我一个人,要Q四位艺人去两个台口,紧张时刻制片小姐姐挺身而出帮忙带了两位艺人。我们团队真的每一个人都非常nice,全员竭尽全力地为这次大秀保驾护航啊!当演出结束看到老板在群里发“太太棒了!感谢时装组” 当时心情就好比漂在海上终于上岸的喜悦,此番经历也对自己刮目相看了! 这次最难的是我们整个团队几乎都是第一次办秀,从策划到落地,很多事都是边学边做。虽然我主要负责协助大家,包括服装、造型和视觉的协助,把五个完全不同的主题串联起来,呈现出统一、有力的舞台效果,其实很有挑战。一开始光是围绕各个板块的服装,就开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会议,ppt我也是改了又改,因为大家都在不断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只希望呈现出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大秀效果。 我同时也负责沟通非遗造型服装的一小部分,整个过程中很幸运能得到多位非遗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他们愿意借出作品、提供建议,让我们有机会将传统技艺呈现在当代舞台上。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伪君子”这个系列作品。当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它的那一刻,就觉得它太适合我们第四部分“潮”了。但作品当时正在西班牙的博物馆展出,国际运输的时效也很难确定。原本合作几乎要搁浅,但在与老师反复沟通后,他愿意全力支持我们的活动,亲自联系博物馆协调快递,最终作品在活动开始前两天顺利送达。它为造型增添了不少亮点,也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秀场上有了新的呈现。 我心中的新中式,既是传承,也是文化信仰与自信。它的兴起让更多人重新关注传统艺术和手工艺,也激发了大家去学习、去理解那些逐渐被忽视的非遗技艺,实现真正的薪火相传。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愿意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文化认同,主动选择并消费与新中式相关的设计与作品。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也开始将新中式与当代艺术融合,这种自觉的表达与探索,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虽然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很感谢团队里的哥哥姐姐们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和信任,让我敢于尝试、敢于解决问题。虽然也有一些不完美,但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团队每个人的闪光点。 这就是咱小组5人的工作量而且会不定期地在其他组员忙得四脚朝天的时候补充到每个环节,所以每个组员同进同退,完全知道大家的步骤和进度: 1——前期创意沟通确认,沟通好要跟秀导、导演、化妆发型等各个团队沟通好创意(总监光讲稿就已经可以倒背如流了,每次开会她都如倍速般给每个团队甚至设计师讲述我们的创意与概念邀约参与); 2——50位时装设计师沟通、选品、沟通调配样衣;按照档期让设计师给出选择,沟通选择最适合我们想要的款式,然后把这些款式按照我们5个parts贴进ppt,临近大秀,跟秀导会沟通3次排走秀顺序; 6——在整场秀里,有3位表演嘉宾,对于他们每一位演出的音乐都开会沟通,特别是方老师的音乐我们跟秀导导演讨论了大概3次会议,又跟方老师团队开会讨论了1次,才最终定下来; 8——品牌活动邀约,大概时装组5位编辑都负责邀约8~10位客户品牌且协助后台确认,当然还包含,模特、化妆、发型、制片、穿衣工、场务等等222位合作伙伴的后台录入确认。 如果一定要说一句话作为总结,那就是:在彩排时,看到模特们穿着我们精心准备的服装、带着精致的妆容一步步走下舞台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真的做到了!也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然后心里也忍不住悄悄想了一句:终于可以休息了,哈哈。 时装秀结束了,但是疯狂的时装组依然为你准备了意犹未尽的视觉盛宴,那就是在7月刊即将发布的时装秀时装大片,以及合作我们整场大秀的新中式中国设计师们的文字采访。新生新势,一直是我们希望打造的一个讲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时装专题。其实,在当时设计大秀的时候,我们就有秀场延伸这类的策划,包括之后也会推出的新中式100问——设计师版,敬请期待。 就在疯狂大秀倒数10天的日子里,迎来了Lillian Liu的生日,在生日的前一天,她在录入50个模特和50个穿衣工阿姨的后台二维码(因为盛典活动的安保系统需要手动确认)由于阿姨们的照片怎么都通过不了,Lillian让阿姨们拍了又拍,她一直手动确认,直到她凌晨生日的一刻。 走秀模特:王康、丁永康、加央拉多、李俊龙、秦超凡、王鹏程、王梓贤、徐健东、徐宏伟、刘旭、蒋笑伊、付欢欢、李林姣、姜房磊、姚雪飞、王江月、陈宇、郑西妮、徐嘉琦、曹晓蕾、张贺文、张瑜、左志琴、董薇、陈静霞、戴嘉琦、陈悦、邓雯婕、瞿成萌、范晓蔓、高杨子、桂佳晨、韩晨雨、李嘉文、徐椰婷、李紫菊、边巴卓玛、刘倩、李丹妮、袁苹苹、于汶君、张璨、赵禹菡、王易濛、阿斯娜·阿布力米提、李心怡、曾睦晰、李天洋、李宏扬、邓诺亚、符静雯 穿衣工:刘雅伟、王琴瑶、章文美、胡萍、宋宇文、俞九红、胡桂香、沈五妹、潘林妹、吴惠秋、金玉姐、张克勤、陈伟华、刘华香、蔡晓雯、孙伟华、李有珍、柴惠琴、張建珍、黄善学、龙裕均、蔡子莲、徐黎青、季何芳、朱根娣、霍榴英、俞萍萍、徐金妹、朱丽慧、章慧琳、杨玉梅、陈爱娣、王天凤、汤文丽、刘玲娣、徐云兴、蒋慧芳、马美英、夏武、汪娅君、戴金荣、贾爱琴、钱苏平、季洪珍、丁惠芬、殷新妹、陆小勤、徐云民、陆慧琴、徐蓓智 化妆师:徐东艳、颜华、虞海燕、林思冷、杨凯、何晴晴、王瑞、严琳菲、赵安然、江燕婷、王圆圆、魏孟瑶、陈锌窈、潘利红、刘丽、潘歆存、岳雪晴、刘心怡 发型师:柯维涛、贾岩、张齐、李海鑫、朱国栋、王婷、陈苹苹、李纯青、李鑫瑞、杨晓燕、詹淑梅、陈思思、蔡佳琦、张逸君、刘汝航、刘昌颍、文奥鸣、邱敬雪、王辉、李亚娟、曹方旭、李欣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