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话前,赫里斯托祖利季斯表示,伊朗请求塞浦路斯向以色列传递信息。但他并没有明确说明伊朗请求其向以方传递的信息内容。(央视新闻) 眼下,伊以冲突正急剧升级,专家警告:这场政治豪赌背后,深藏五重危局。当前局势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压垮地区稳定的那一根稻草。重重挑战之下,中东何时迎来和平? “这既是以色列国家安全的关键节点,也是内塔尼亚胡个人的‘政治生死时刻’。”中东问题专家董漫远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犀利指出。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突袭行动,不仅打破了以色列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内塔尼亚胡政府陷入空前危机。 “在以色列国内,民众的愤怒情绪持续发酵。安全系统的重大失职、极右翼盟友要求彻底清剿哈马斯的压力、数项悬而未决的腐败指控,所有这些,都让这位政坛常青树如坐针毡。他必须通过对外强硬来转移矛盾,”董漫远分析道,“打击伊朗核设施,既能展现其捍卫国家安全的决心,又能讨好国内的鹰派势力。” 专家指出,这种微妙的外交姿态背后,反映出美以关系的深刻变化。特朗普政府正急于从中东抽身,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地区;而内塔尼亚胡则坚持“以色列优先”,甚至不惜打乱美国的战略部署。 “全面战争不符合伊朗的根本利益。”董漫远指出。莱希政府奉行“稳健优先”战略,核心目标是解除国际制裁、改善民生。在这种背景下,伊朗可能的报复,将控制在有限范围内,重点打击以色列军事目标,同时避免波及民用设施,以减轻国际压力。 “现在(伊朗)主要依靠射程2000公里的弹道导弹和无人机,”董漫远说,“手段相当有限”,难以效仿以色列开展高难度的定点清除行动;伊朗的报复强度,将直接取决于以色列此次袭击对其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 “基本都是以色列干的,”董漫远表示,“他们(以色列)搞不定地下核设施,就专挑人下手。这种不对称打击,往往比公开军事行动更具杀伤力。” 2020年11月27日,伊朗高级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乘车时遇袭,随后送医不治身亡。伊朗指责以色列是袭击事件的幕后黑手,但以方未对这一指控作出回应。该事件让伊朗核计划遭受重创。 专家分析称,与声势浩大的空袭相比,这种隐蔽行动具有独特优势:既能有效阻碍伊朗核计划,又可避免引发大规模军事冲突。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政府通常采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模糊态度,为行动留下了回旋余地。 专家认为,作为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美国在此次危机中处境尴尬:一方面,无法约束以色列的行动,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被拖入战争漩涡。 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战略正面临重大调整。随着其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地区,美国希望尽快从中东抽身,集中精力应对大国竞争。 这种战略转向,在乌克兰问题上已现端倪,如今在中东再次得到印证。“但内塔尼亚胡显然等不及了,他的突然行动,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也暴露出盟友间的深层矛盾。”董漫远说。 董漫远表示,伊朗的第一轮报复可能集中在以色列军事目标,使用弹道导弹和无人机进行精确打击;以色列则会加强防空拦截,同时保持对伊朗的军事压力。这种“斗而不破”的状态可能持续数周,直到双方找到下台阶的机会。 专家认为,长期而言,这场危机折射出中东格局的深刻变化。随着“抵抗轴心”影响力减弱,以色列获得相对战略优势。但根本矛盾依然无解:伊朗不会放弃核能力,以色列也绝不会接受一个拥核的伊朗。 随着伊以冲突升级,国际社会呼吁克制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在各方战略利益激烈碰撞的中东战场,外交解决的空间尚未明显扩大。多方博弈之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站在了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