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中国制造业的用工成本几乎翻了一倍,有些行业甚至涨得更多。原材料价格也受全球供应链、能源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影响,一路上涨。 所以,如果还觉得“便宜就能赢”,那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我认为,真正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是供需错配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2015年,一家叫影石的中国公司刚刚成立。那时,运动相机市场几乎被GoPro垄断;这家初创企业没有硬刚,也没有靠价格战去拼,而是找到了一个别人没做、但用户需要的场景缺口:滑雪拍摄。 滑雪者高速滑行,动作剧烈,普通相机抖得根本没法看。而影石就抓住痛点,做出了全球第一款自带超强防抖功能的运动相机,这一下子戳中了Vlogger、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心窝。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 供需错位指某个市场,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或需求没有被满足;这个时候,如果有外部力量带着更高效、更低成本、更懂用户的解决方案进入,就能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这才是中国企业要在海外做的事情,不是说你有一瓶矿泉水,你带到国外去卖,是带着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技术、场景理解、也可能是供应链效率的组合。 怎么打开的?海外开发者需要高性能、低成本的大模型,但本地供给跟不上,DeepSeek 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所以,它用中国效率的方法,解决世界难题。 国内骑自行车为了通勤,国外骑自行车为了健康生活;九号公司把 E-bike 做成了“骑行+健康管理”的设备,内置 AI 算法,可以识别路况自动调节助力大小,还能和手机 App 联动记录运动数据。 欧美 Z 世代对 IP 文化的接受度正处在上升期,泡泡玛特没有照搬中国打法,而做了本地化改造,比如:推出“哈利波特联名款”,再结合社交媒体做内容种草。结果呢?海外年轻人也爱上了“开盲盒”的情绪价值。 一是,技术红利来了,AI、新能源、柔性制造这些领域的突破,让中国企业不再只能卖“便宜货”,而能输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能力。 二是,政策和资本在推也在背后助力,RCEP、一带一路这些政策降低了跨境门槛,而投资人呢?他们越来越喜欢听“全球化故事”,也倒逼企业必须讲得更大、走得更远。 当然,到现在全球化还没结束。虽然有逆流,但数字时代的信息流动、消费习惯趋同的趋势,还在加强。只要你能创造价值,世界就会有机会。 但我觉着,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它把所有这些技术打包成一个系统,就为了服务一个核心目标——满足Z世代“快节奏消费”的需求。 他们最开始在广州建了一个超级大的服装数字工厂,每7天就上新一次,每次能推出几千款新品。这种“小单快反”模式,其实是AI预测和自动化生产深度结合的结果。 而且,它不只是卖衣服,还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出海生态”:自己工厂保证效率,海外仓库保障物流,再通过TikTok、Instagram这些平台种草吸引用户,数据中台还能不断优化爆款预测。 支持多种语言,能用英语、德语、法语跟人交流;还有本地功能定制,比如提醒清理猫砂、记录宠物饮食;再就是跟亚马逊云科技合作,打通了Alexa语音系统,用户体验直接拉满。 技术创新确实是构建差异化优势的重要路径,但不是唯一的。真正厉害的企业,是能把技术、场景、生态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的。 Shein 在欧美市场把快时尚品牌都比下去了,可它一开始在巴西也栽了跟头。因为它照搬了中国的爆款款式和欧美的流行风格。结果呢?没人买账。 于是,Shein 推出了“热带风情”系列,主打轻薄面料 + 鲜艳配色 + 功能性防晒。结果销量翻了好几倍;这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产品问题,而是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出了问题。 它没有简单地把中国生产的手机运过去卖,而选择在当地建厂。这样不仅降低关税成本,也提升了交付效率,满足了印度消费者对速度的需求。 除此之外,小米还在当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和技术支持团队。营销方面,它充分利用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结合印度的文化特点进行内容传播。 宁德时代,早些年进入欧洲市场时,可不是直接把电池运过去卖;它选择在德国图林根州建厂,但很快,它就发现一个问题:德国对新能源企业的审查特别严格,尤其是环保、劳工保护、技术安全这些方面。 它们做了一件事:主动设立联合实验室,和当地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把技术标准对接到欧盟体系中;这一招,既满足了监管要求,又赢得了政府信任,最终不仅拿到了生产许可,还获得了德国政府的产业补贴。 真正的合规,是企业在海外生存的一套操作系统。法规底线可能包括税务问题、用工问题;社会规则包括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还有公众对企业的认知等。 至于更大的企业,可能还要考虑政治环境,比如:贸易壁垒、技术封锁、地缘关系;要是忽视这些,哪怕产品再好、本地化做得再到位,也可能一夜之间“翻车”。 根据IDC的数据,它在全球手机市场的占有率为14.0%,在全球手机品牌厂商中排名第三。今年第一季度,它的营收达到了130.04亿元,今年第一季度,传音控股营收达到130.04亿元。 默认关闭不必要的权限收集;内置本地加密存储功能,减少用户数据上传;明确标注数据使用范围,让用户知道自己信息怎么用。 结果呢?用户觉得“这家公司靠谱”,愿意长期使用它的产品,甚至衍生出了自己的支付、社交平台。这说明什么?合规是建立信任的起点。 2025年3月,深圳福田区为了让企业更高效地出海,推出了“签证+公证+认证”一站式服务,把原本需要跑三个部门的流程,整合成一窗通办。 结果呢?企业办理对外业务节省了30%的时间成本。这就说明,政策红利是可以被利用的。只要你懂规则、会借力,合规也能变成效率优势。 中国企业出海,已经不是靠低价、靠规模就能赢的时代了;想出去,得抓住供需错配带来的机会;想打好,得有技术、场景、生态的组合优势;想站稳脚跟,得懂本地化;想扎下根,那必须得明白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