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蝮是蝰科亚洲蝮属的一种头侧具有颊窝的中小型管牙类毒蛇。它体型短粗,头略呈三角形,通身背面黄褐色、灰褐色、黑褐色或肉红色。身体两侧各具1行大圆斑。 短尾蝮毒液为混合毒,其中以血循毒为主。被咬后伤口周围剧烈疼痛、红肿、皮下瘀血。临床表现为头晕、视物模糊及复视、恶性呕吐症状,严重者会出现休克、呼吸麻痹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这也是一种蝮蛇。 原矛头蝮又名龟壳花,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是蝰科原矛头蝮属的一种中型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身体较细长。 原矛头蝮毒液以血循毒素为主,主要为出血和抗凝血毒素,同时会对组织细胞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排毒量较大。被咬后的表现通常为伤口疼痛肿胀、瘀血水泡,少数患者会出现消耗性凝血病。 舟山眼镜蛇,又名中华眼镜蛇,在广东俗称饭铲头,为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中大型前沟牙类毒蛇。头椭圆形,与颈不易区分。受惊时常直立起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做攻击姿态。颈后有 一宽大的白色饰纹。 这种眼镜蛇多于白天活动,常见于农田、灌丛、溪边等地。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舟山眼镜蛇的毒液以细胞毒素为主,含突触后神经毒素。被其咬伤后,伤口流血较少,局部疼痛肿胀、溃烂坏死。 叫金环蛇,顾名思义,它的身上具有均匀一致的黄色环纹,这是它最明显的标志。金环蛇其毒性含神经毒和心脏毒,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神经肌肉的传导机能有选择性损害作用,对循环系统主要呈现心肌损害,能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被咬后的人,其创面会出现坏死感染、坏疽、败血症以及创口合并破伤风等症状。在呼吸麻痹后会引起积聚性肺炎、真菌感染等,从而导致受害者死亡。 白唇竹叶青是有鳞目蝰科竹叶青属爬行动物,俗名小青蛇、小绿蛇、绿牙蛇、青竹蛇等。头呈三角形,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色。 竹叶青生活于平原、丘陵或低海拔山区,如果被竹叶青咬伤后伤口处理不当,则会发生危险,能引起伤口剧痛,水肿,渐至皮下出现紫斑,最后导致心脏衰竭死亡。 尖吻蝮的毒液以血循毒素为主,主要为强烈的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毒素,且排毒量巨大。被咬后通常伤口红肿、疼痛、流血不止。不久后伤口周围出现血水疱,全身出现内出血。严重者会出现组织坏死、休克,甚至死亡。 海蛇为有鳞目海蛇科动物的概称,别名平颏海蛇、平颏蛇。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沿海地区。 海蛇的毒液属于最强的动物毒。钩嘴海蛇毒液相当于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类似眼镜蛇毒的神经毒,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毒液对人体损害的部位主要是随意肌,而不是神经系统。海蛇咬人无疼痛感,其毒性发作又有一段潜伏期,被海蛇咬后30分钟甚至3小时内都没有明显中毒症状,然而这很危险,容易使人麻痹大意。海蛇的致命率能排到大名鼎鼎的蝮蛇、竹叶青和五步蛇之前,可见其可怕程度。 我们不清楚在三亚遭蛇咬去世的女游客是否遭遇的是海蛇,但在海边遇到蛇类时,也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注意躲避和防范! 泰国圆斑蝰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也有分布。泰国圆斑蝰的毒素有两种,一种是出血性毒素,另一种是神经毒素,能具备这两种毒素的蛇是十分少见的。它的毒素会使中毒者出现像中风的症状,令治疗者未必能及时发现毒害,因而延误治疗。圆斑蝰咬死人的事例在亚洲蛇类中居冠。 银环蛇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等,属于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剧毒蛇类,身长0.6~1.2米,背部有黑白相间的横纹。 银环蛇一次排毒量4.6mg,人致死量1mg(干毒),是世界十大毒蛇之一。被银环蛇咬伤的主要症状为局部肿胀、运动神经失调、口吃、垂涎、恶心、呕吐、昏迷、呼吸衰竭,如不加以有效治疗,患者会在8~72小时内死亡。 眼镜王蛇是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的毒蛇,此类毒蛇分布于东南亚及印度等地,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其平均体长为3.6—4米,寿命长达20年左右。它的主要食物,竟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