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消息,据伊朗媒体25日援引官方消息报道,上周在以色列空袭中受重伤的伊朗高级军事指挥官阿里·沙德马尼已经殉职。 伊朗新闻电视台报道,哈塔姆安比亚中央总部当天宣布,其指挥官沙德马尼在受伤数日后不治身亡。哈塔姆安比亚中央总部隶属于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部,负责指挥联合作战。 以色列军方17日说,以军根据精确情报和16日夜间“突然出现的机会”,空袭了伊朗首都德黑兰市中心的一个指挥中心,打死沙德马尼。以军称他是“战时参谋长、最高军事指挥官、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关系最密切的人物”。 以色列13日凌晨起对伊朗多地发动大规模空袭。作为回应,伊朗向以色列境内不同目标发动多轮导弹和无人机袭击。24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致伊朗人民的公开信中表示,这场由以色列挑起、持续12天的战争宣告结束。 另据央视新闻消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地时间6月24日表示,以色列国防军已实现其在伊朗的所有目标,并确认以色列同意停火。 “双方同意停火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符合总体战略节奏。”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执行院长牛新春从美以和伊朗两方面分别分析。 一方面,美国和以色列的战略目标初步实现,即重创伊朗核设施,严重削弱伊朗核能力。这使得美以无须进一步升级冲突,可转入谈判阶段以图谋更多战略收益。这是美国“做梦都想要”的理想结局。 另一方面,伊朗在战场上处于劣势,若继续对抗可能遭受更大军事挫折,必须及时止损。对美军基地的象征性打击也“找回了面子”。与此同时,政权安全是伊朗方面的核心考量,它需要避免政权动摇和国家层面的全面战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认为,考虑到冲突最初的强度,突然传出以伊同意停火的消息,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究其背后,目标达成与现实压力是关键因素。 伊朗对美国军事基地实施有限报复,既保留面子,又避免全面战争。同时,它保留了核材料与部分核能力,为未来谈判保住了筹码。 自本轮冲突开始以来,伊朗军队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被以色列暗杀、制空权被以色列“没收”、三处核设施遭美军轰炸、数千人在以色列空袭中伤亡…… 与此形成对比,美国多处军事基地遇袭,但未造成人员伤亡。以色列多地遭受导弹袭击,民生设施受损,但人员伤亡数量有限。 “毫无意外,伊朗是本轮冲突最大受损方。”丁隆指出,伊朗多名军事领导层与核科学家被击杀,核设施(如离心机)与导弹研发能力遭破坏。在国际上缺乏外部支持,地区代理人策略失效,战略空间被压缩。 美国与以色列表面上取得“胜利” ,“但背后也付出了代价。”丁隆指出,美国信誉再次受损,战略矛盾再次凸显。它一面谈判一面允许以色列打击伊朗,破坏国际信任。它直接军事介入,但又想避免深度卷入,暴露出“淡出中东”与 “维护霸权”之间的冲突。 以色列虽取得短期收益,内塔尼亚胡借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巩固政治地位。“但其未实现将伊朗核能力清零的目标,也遭到伊朗报复。更重要的是,其‘以战养政’的战争策略终难以为继。”丁隆说。 一方面,伊朗“军事大国”形象、地区影响力严重受损,核设施遭到重创,战略核计划被迫中断。尽管4400公斤的核材料尚在,但未来发展空间被以色列“随时打击”的威胁所笼罩。 另一方面,以色列证明了对伊朗本土打击的可行性,内塔尼亚胡执政地位有所巩固。美军轰炸机完成精确打击后迅速撤离,可谓“军事冒险主义取得成果”,再次凸显美以对中东格局的塑造。 伊朗先开始停火,到第12个小时的时候,以色列也开始停火,到第24个小时的时候,这场“持续12天的战争”将正式结束。每一阶段的停火期内,另一方将“保持和平与尊重”。 丁隆认为,停火能否实现仍待观察。美国只是口头宣布伊以同意停火,预计接下来还要谈判,还会有波折。未来有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 其三,伊朗核谈判的模式与进展。本轮冲突后,伊朗与美国和西方进行核谈判的信任进一步丧失,伊核谈判将如何继续,是否会回归多边机制? 牛新春认为,接下来,本轮冲突或将进入“以谈为主、以打为辅”的阶段,多个问题悬而未决。比如,伊朗核材料处置、是否保留本土浓缩铀权利,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力度,以及美国经济制裁解除条件等。此外,如果伊朗问题告一段落,加沙问题可能会重新成为下一阶段焦点。 “事实上,伊朗核问题、导弹问题以及地区政策问题都是表象,其本质是美伊、以伊之间延续40多年的安全困境与政权博弈。”丁隆指出,本轮冲突突破多条“红线”——以色列与伊朗首次正面军事冲突,打破“不直接攻击对方本土”的禁忌;美国则首次直接攻击伊朗核设施,颠覆以往“通过外交方式来限制伊朗核计划”的策略。即使双方实现停火,也只是阶段性妥协而非问题终结。中东安全秩序再次被破坏,长期积累的安全困境仍在加剧,未来冲突还会反复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