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喜马拉雅卖身、虎扑被迅雷收购、58同城万人裁员的消息甚嚣尘上,中国互联网的“中间层失陷”的困境,也降临在风光无两的大模型创业公司身上。 近日,多家媒体披露AI独角兽稀宇科技(MiniMax)正考虑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公司回应“不予置评”。此外,据字母榜消息,“大模型六小龙”(MiniMax、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阶跃星辰)里已经有五家在筹备上市。 从移动互联网到生成式AI,历史正走出相似的轨迹:吃到早期技术红利却未筑起护城河的公司,终将被巨头碾作铺路石。MiniMax们如何逃离“中腰部陷阱”? 在模型规模和性能指标的竞赛中,单次模型训练成本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对资金消耗巨大。然而,行业环境急剧恶化,2024年全球AI融资总额缩水,资本持续押注创业公司的意愿显著减弱。天眼查APP显示,2025年至今,“大模型六小龙”中仅有智谱一家有新的融资消息,并启动IPO进程。 资金链紧绷的同时,大模型创业公司不得不面对人才的高频流失。2024年以来,已有至少23名高管从大模型“六小龙”中离职或即将离职,例如零一万物就有7位核心技术人员集体出走。 融资收紧与人才出走只是创业环境恶化的表象。更深层的困境是,大模型创业公司普遍踏错了方向,商业化前景也不受看好。 相较于巨头,创业公司具备“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但也对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然而,不少大模型创业公司未能及时采纳开源策略,错失了打造生态系统的先机。 今年,DeepSeek的强势崛起以及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宣布加入开源队伍,都使大模型创业公司陷入被动,生存空间持续被挤压。大模型“六小龙”中,MiniMax在1月发布了首个开源模型,但公司创始人闫俊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第一次创业很多经验不具备,如果可以重新选,应该第一天就开源。” 以月之暗面旗下曾引发热潮的产品Kimi为例,在产品表现上,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若计入手机助手功能,Kimi的用户规模在相关榜单中位列第九。而排除手机助手后,DeepSeek、字节豆包、腾讯元宝分别以1.94亿、1.16亿和4164万的月活跃用户数占据榜单前三名,Kimi则以1820万的月活用户数居于第四位。相比之下,Kimi与DeepSeek、豆包之间已存在明显的数量级差距。 以阿里为例,其强调“未来三到五年所有业务以AI驱动”,这是创业公司难以企及的。阿里作为全球领先的开源大模型厂商,旗下通义模型已深度融入淘宝(优化推荐)、医疗、夸克等核心业务。 同时,巨头还可以通过投资完成从芯片、基建到应用的全栈布局,增强确定性。阿里云计划三年投入超3800亿建设AI基础设施(含自研芯片、液冷数据中心等),并通过混合云方案满足数据与算力需求。 这意味着基础模型竞赛已趋尾声,大模型进入应用与生态的新竞争维度。而“六小龙”等大模型创业公司显然无法在基础模型领域保持跟进,急需在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巨头环伺中,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自我造血新路径。 做通用大模型的路被巨头堵上了,商业化成为创业公司留在牌桌上的关键问题。“六小龙”被迫加速转向具体场景与应用,战略路径出现显著分化。 比如,零一万物放弃对标OpenAI的通用大模型路线,全面转向“小而美”的行业落地;百川智能进入基础模型研发静默期,将重心押注在医疗AI赛道;此外,MiniMax通过开放API平台,赋能2000+企业客户,典型如WPS办公AI集成其文档生成能力,实现按调用量计费+定制协议实现收入。 然而,To B赛道并非坦途。纵观国内SaaS(软件即服务)发展史,从大数据、云计算到计算机视觉领域,普遍存在结构性困境:过度定制化需求与同质化产品并存,低价竞争蚕食利润空间,叠加资本对短期回报的苛求,形成恶性循环。 以MiniMax为例,公司旗下应用海螺AI是具有代表性的C端产品,验证了通过内购、会员订阅等方式盈利的可行性。对于C端市场,此前MiniMax前开放平台负责人魏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C端用户通过低廉或免费的方式,获取大模型对他们问题的解答,或许有不少人愿意买单。 做高价值高投入的AI产品,比如AI视频,高昂研发投入与低用户付费意愿,使创业公司难以支撑长期消耗。而做低门槛低投入的产品,比如AI虚拟社交、AI换装,则陷入技术代差危机,当基座模型能力跃迁,垂直应用的差异化优势可能一夜归零。更残酷的是,科技巨头的快速迭代与像素级模仿,正将C端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压缩至极限。 当产品功能趋同,比如通用聊天机器人,用户行为数据高度重复,这类低价值数据无法驱动模型迭代质变。反之,MiniMax的星野AI聚焦“二次元情感陪伴”积累的垂直场景对话数据有望形成巨头无法复制的语料库。 首要法则是聚焦细分场景。正如MiniMax星野AI伴侣和海外的Talkie聊天应用,在泛娱乐和内容创作领域建立了相对优势,这也让MiniMax成为业内少数能讲清楚商业化变现路径的创业公司。 也唯有如此,大模型创业公司才能抓住即将到来的AI Agent规模化浪潮。IDC预测2025年AI Agent将迎来大规模落地,中金公司更指出其可能通过接管手机交互重塑整个互联网生态。这为在特定领域有深厚积累的创业公司提供了重塑软件规则、定义新体验的历史性机遇。 基于垂直场景打造Agent产品的本质是构建共生生态。创业公司应借势巨头的算力基建,专注应用层创新与体验优化。基座模型厂商必然发展通用Agent,但在特定场景的深度耕耘仍具不可替代价值,这也是创业公司在未来与科技巨头们共存的现实选择。 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可以期待的是,当聚焦人群或场景上的Agent积累足够规模的独有knowledgebase,并且公司能做到快速迭代,垂直领域龙头有望获得反向定义通用Agent规则的入场券。 总之,属于AI创业者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对于大模型创业公司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活下去,找到差异化的立足点,建立用户转换成本的护城河,并构建数据飞轮。 以MiniMax为代表的头部玩家选择此时冲击资本市场,恰逢全球投资机构重新评估AI资产价值的特殊节点,借助行业热度完成上市融资,不仅能获得持续打磨产品的弹药,更可确保在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身位。 未来,从产业演进规律来看,AI应用市场或将呈现“双轨并行”的格局。科技巨头持续投入千亿级资金完善AI基础设施,如同铺设智能化高速公路,而创业公司则依托这些基础能力,在垂直领域打造具有专业壁垒的应用场景,犹如在公路上跑出各具特色的智能汽车。 想要成为“造车巨头”,六小龙们必须在IPO窗口关闭前,向投资者证明其在选定赛道中已构建起数据闭环能力,并完成商业闭环验证,才能真正拿到通往未来的车票。


